新闻综述:汽车零部件业现“三明治”现象
信息来源:foioo.com 时间: 2012-08-21 浏览次数:1385
上周汽车零部件行业继续低迷,并且出现了“三明治”的尴尬处境,轮胎跨国企业出现了销量减少利润增加的怪现象,轴承行业市场需求并无好转,汽配打假仍在进行,但显然有治标不治本的意味……
要闻回顾:车市萎靡 零部件业现“三明治”现象
今年上半年,没有了车市的高歌猛进,汽车零部件市场稍显萧条,配套领域受到很大制约。、零部件的采购也稍显谨慎,采购商的项目较去年明显减少,供应商的客户开发成本增加,采购商对供应商在质量、产能尤其是价格方面的敏感,令后者感到压力重重。。“三明治”现象是指零部件配套供应商夹在下游原材料提供商与整车厂中间,处境堪忧。
点评:虽然整体市场不乐观,但做好准备是必须的。一方面供应商们可以维持原有配套业务的发展,凭借电子商务平台、现场采购配对等模式,积极拓展新的客户。另一方面,企业也亟待转型,配套领域虽然不景气,国际大环境也不乐观,但是国内的汽车后市场是一块新兴“蛋糕”。“两条腿”走路,借转型寻求新的发展。
要闻回顾:治标不治本 汽配打假行动已成表面功夫
据业内人士透露,汽配假货问题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,打假行动也是年年开展,但收效甚微。打假本该是好事,但是流于表面的检查,并不能根治汽配市场混乱的现状,正品汽配仍受到假货困扰。一方面,弄得商户不敢开门营业,有点草木皆兵的意味;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汽配城假货横行的现状。
点评:传统意义的打假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,需要有新的模式引导企业进行正品推广,提高消费者的意识,塑造自身品牌才是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不二法宝,才是正品发展的有效措施,才能够从根源上保障消费者的利益。因此,在汽车后市场还不成熟的今天,仍然需要政府、企业、消费者的共同努力。
要闻回顾:跨国轮胎企业业绩反常——销量下降盈利增长
据世界轮胎巨头陆续发布的上半年年报显示,轮胎企业销售量出现下降,但盈利大幅增加,销量与盈利指标严重背离。这是世界轮胎行业新世纪以来少有的现象。
点评:尽管上半年各大轮胎生产商的盈利大幅增加,但对轮胎市场前景仍需持谨慎态度。目前,世界轮胎巨头在中国、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轮胎投资有明显放慢迹象。
要闻回顾:囿于需求低迷我国轴承行业在底部徘徊
由于国内许多主机行业的配套需求不足,上半年轴承行业利润增速明显放缓,库存水平明显上升。今年上半年,我国轴承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4.5亿元,较去年同期减少41.87%,而轴承库存额也由去年同期的47.0亿元增加至52.3亿元,增长了11.30%。宏观上行业不景气,微观上,主营涉及轴承的上市公司今年的日子也不好过。
点评:上半年轴承行业市场需求一直低迷。轴承行业要想好转起来,需求必须先有一个较大的增长,目前来看,还没有轴承行业有好转的迹象。
要闻回顾:中国将成壳牌最大润滑油市场
壳牌集团全球商务执行副总裁葛思博(MarkGainsborough)8月14日在北京表示,随着16日破土动工的壳牌天津南港润滑油调配厂在3年后建成投产,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其在全球最大的润滑油市场。
点评: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润滑油市场。预计在2020年后,全球对润滑油需求增长的50%将来自中国。看来润滑油巨头加快在华步伐已成必然趋势。
要闻回顾:2012上半年中国汽车产品与服务质量投诉分析
8月13日,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委员会发布“201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品与服务质量投诉分析报告”显示,今年上半年4207例汽车消费者有效投诉中,投诉重点仍集中在发动机、车身附件及变速箱故障。针对发动机出现的不少问题,维修站都表示,是由于油品质量欠佳导致积碳等造成发动机工作的不良损害,并不属于车辆本身质量问题,因而拒绝免费维修或更换配件。
点评:汽车服务商本应和客户一起解决问题。无论是汽车部件的本身的问题,还是由于其他问题,在没有进行严格检查之前,一味将责任外推,是对消费者严重的不负责任,这也是引起投诉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要闻回顾:欧美市场占中国轿车胎出口“半壁江山”
仅英国、荷兰、德国、比利时、意大利、西班牙、法国7个国家的出口量就达到39.58万吨,比上年增长16%,这说明中国对欧盟地区的出口依赖程度加大,出口数量已经超过美国,欧盟和美国市场约占中国轿车胎总出口额的48%。
点评:美国依然是中国轿车胎第一大出口国,但由于受2009年美国轮胎特保案的影响,2011年出口美国的轮胎数量继续下降了17.7%(2010年全年下降了19%)。在轮胎出口增加的同时,反倾销的调查需要多加注意了。
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配件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